移動的文化舞臺:旅游專列如何讓非遺"活"起來、地域文化"走"出去
2025年,中國大地上奔馳的旅游專列正以獨特的文化魅力重塑著人們的旅行體驗。這些流動的文化載體不僅打破了傳統(tǒng)旅行的時空界限,更通過深度融入非遺元素與地域特色,構建起移動的文化傳承與傳播平臺,讓鐵軌成為傳播文明的新舞臺。從青藏高原到東北雪原,從西南腹地到西北邊疆,旅游專列以其創(chuàng)新實踐詮釋著文旅融合的無限可能。
海南“鳳舞九天”主題列車將黎族紡染織繡的菱形紋、人形紋等圖騰符號融入車廂裝飾,乘客掃碼即可獲取紋樣背后的族群遷徙故事,使車廂成為移動的“黎族文化展廳”。“中原鐵道·大河之南號”通過AR技術還原彩陶紋樣中的黃河浪花,當列車駛過三門峽段,旅客透過車窗看到的不僅是母親河的壯闊,更是仰韶文化穿越千年的回響。首趟“熊貓專列·成都號”以熊貓元素裝點車廂,搭載游客穿越8000公里抵達喀什,在葡萄架下的木卡姆琴聲與成都茶館的川劇變臉之間,架起了地域文明間的對話橋梁。
旅游專列的文化實踐正在重構傳統(tǒng)旅游的體驗邊界。云南“賞花之旅”專列將山茶、格桑等花卉從自然景觀轉化為可品嘗的鮮花餅、可創(chuàng)作的花藝作品,使生態(tài)審美延伸為舌尖上的記憶與指尖上的藝術。而曲靖至大理的“夕發(fā)朝至”專列,則讓宣威火腿的醇香與白族扎染的靛藍在移動中相遇,乘客在夜行列車上入睡前還是滇東峽谷的探險者,醒來已成洱海畔的文藝旅人,這種時空壓縮帶來的文化碰撞,創(chuàng)新展現(xiàn)了“云南印象”的豐富層次。
這些創(chuàng)新背后是文旅融合的深層邏輯——旅游專列通過解構“起點-終點”的旅途關系,將整個旅程轉化為連續(xù)的文化沉浸場域,文化傳播的時空邊界被徹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流動的、呼吸著的文明展演。
車輪滾滾向前,載動的不只是旅客,還有一個文明古國對自身文化的新認知與新表達。2025年的旅游專列以其獨特方式提醒我們,旅行不僅是地理空間的跨越,更是文化體驗的深化。當非遺技藝在移動中傳承、地域文化在行進中對話,鋼鐵長龍便超越了交通工具的范疇,成為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新舞臺。在這流動的文明展廊中,每一公里都訴說著新的文化可能,每一次??慷奸_啟著不同文化形態(tài)的美麗邂逅。(張宇晨)
【廣告】 (免責聲明:本文為本網(wǎng)站出于傳播商業(yè)信息之目的進行轉載發(fā)布,不代表本網(wǎng)站的觀點及立場。本文所涉文、圖、音視頻等資料的一切權利和法律責任歸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擔。本網(wǎng)站對此資訊文字、圖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實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亦不構成任何購買、投資等建議,據(jù)此操作者風險自擔。)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本網(wǎng)進行刪除。
責任編輯:彭羽佳